迪化老街在臺北市大同區,是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長約800公尺。街上大部分建築都經過刻意留存,因而成為臺北市保留的最完整的老街。
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臺北的發展約等於大稻埕商圈的發展,而大稻埕約略就等於迪化街的發展。
早期尚未淤積的台北淡水河,可航行來自閩南一帶的船隻。這些大稻埕碼頭帶來的船利,除了方便移民人潮上岸外,更帶動了商業的運作。當時以茶葉,稻米,樟腦,中藥,甚至鴉片等買賣為主的「中街」與「中北街」的尚未貫通兩街道,已是臺北的遍佈洋行、店舖、商家的重要聚落,與艋舺不相上下。1891年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則正式確定迪化街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
日治時代更名為永樂町,迪化街在當時也更名為「永樂町通」,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
當時結合南北貨,布市,與藥商的迪化街已是全台北,甚至全台灣商業最為興隆的地方。
後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時代開始後更名為迪化街,持續發展。
1970年代之後的迪化街因時代所趨漸漸沒落,除了仍有的批發南北貨,中藥,與部分布匹生意外,其商業規模已無法與台北其他地方的新建公司大樓建築、商業門市或大商圈相比。
1996年,台北市政府與小部分街道重整修復的迪化街於農曆春節前半個月舉辦全台灣首創的「年貨大街」活動。該年貨大街以迪化街的古街風景與台灣人春節過年必須準備的南北貨、伴手禮、食品、中藥食材、零食為號召,將本來是中盤商性質的迪化街轉換成一般消費者都可來的門市。此企劃極為成功,不但引起話題與媒體關注,也將該年貨大街企劃範圍從迪化商圈擴展到後車站,寧夏夜市,華陰街等六大商圈。
因為迪化街的古蹟保存計劃帶來的商機,讓本來稍微沒落的迪化街稍稍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