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區在嘉慶年間時常有瘟疫(傳染病)流行,百姓苦不堪言,當地大墾戶薛啟隆乃倡議建廟,並率先捐田產二十甲以為建廟之資。一時百姓踴躍捐獻,於1811(嘉慶16)年擇定現址興建,名為「景福宮」。
1857(咸豐7)年,桃園發生嚴重的旱災,淡水知縣思惶親自到宮裏設壇求雨,雨水果然降臨,於是景福宮靈驗的名聲便逐漸傳開。後經多次改建,而逐漸成為今日之規模。
該宮建築物座落在桃園市中心,中正路與中山路及博愛路等所圍成的交叉圓環上,廟內各類裝飾雕刻均精美,並保留嘉慶年間的匾額,殊為可貴;廟前空間寬廣,兩側花草扶疏,本宮與火車站遙遙相對,而成為桃園市的重要地標。